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廉洁文化 > 清风文苑
掩卷遐思 | 古建筑魅力
信息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发布时间:2021-02-02

  有人说,每到冬天,命是暖气给的,每到夏天,命是空调给的。这似乎是种戏谑之语。而走进古老的建筑物里,冬季会感到温暖,夏季则是扑面而来的凉爽。你可曾想过这背后的原因?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四季阳光照射角度会有所变化。据资料显示,北京的夏季正午太阳高度约为76度,冬季约为27度。通过把屋檐向外挑出一定尺寸,可以调节阳光的照射效果:夏季早上温度较低时,阳光可以照进建筑内部;到了正午时分,太阳几乎位于正上方,就只能照射到檐柱外侧,热量也被隔离在建筑外部,室内保持了凉爽。

  如果是在冬季,随着太阳升起,建筑内部逐渐接受光照,到了正午时分,阳光正好射入室内最内侧墙位置,使得屋内暖意融融。

  德国学者雷德侯在《万物》一书中专门考证了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与梁柱。高级建筑常用抬梁式,通过在立柱上架梁,层层上抬,形成坡屋顶。

  坡屋顶的形式,使得古建筑的顶部出现了一个架空层,太阳光的热量,必须经由两次缓冲与降温:先通过屋顶泥背层进入屋顶内,再经过天花板之上架空层的过渡,继续往下,传向地面。在冬天,架空层的存在,也使得室外的寒冷不能直接传入室内,保证了古建筑的冬暖夏凉。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古建筑也各有特色。

  云南一些地区高温多雨,全年平均气温在12~22℃,平均湿度达83%。在这个闷热的环境里,防热与隔湿,都显得格外重要。

  分布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傣族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晒台是主人盥洗、晒衣、晾晒农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这一廊一台是竹楼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的竹楼一防潮湿,二散热通风,三可避虫兽侵袭,四可避洪水冲击。

  南方潮湿闷热,北方则高温干燥。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那里分布着窑洞式民居。黄土高原是典型季风性气候,降雨量很少,日照非常充足。窑洞是这一地区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可以说,窑洞是在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下孕育出来的。因为当地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当地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这一厚重、封闭的建筑形态,兼具隔热能力和蓄热能力,在昼夜温差较大的黄土高原,优势尤为明显。

  今天,环顾身边的现代建筑,不难发现:那些漂亮的摩天大楼,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作为建筑外立面材料,阳光可以不受遮挡地直射进室内,一到中午,温度可想而知,只能靠空调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来降温。比之于现代建筑,古建筑的经验过时了吗?

  古建筑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顺应自然规律的建筑结构,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审美取向等,仍然为今天的人们提供着有益的借鉴。(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