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廉洁文化 > 清风文苑
徜徉于书香之间
信息来源:荆州日报 | 发布时间:2021-08-06

  古人读书,先焚香,沐手,再拜读,这大概是“书香”的来源。今人读书,或精读知味、略读知意、摘读知韵,或时时怀疑古人古书,或斗胆与自己的父师较真,或悟得一套自己的理论……鄙人读书,有过桌上、树上、牛背上,更多的是扎马捧读,向往能文能武的“书香剑气”。

  书香一时并不难,难得书香一生。很多自律的读书人、爱书人,一生与书相伴,砥砺心灵。对这样的人,我一向保持着敬意,相信他们一直在“提炼思想的纯金和空气中的含氧”。我坚信,他们不会软弱庸俗,有大树般的定力,能够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真,也能听见别人听不见的音,有一种出自本能的自然之爱与纯净之爱,一直在探寻书香之秘。

  我很欣赏熊召政的“书香养我”之说。他学养深厚,创作和书写的古体诗词,既有魏晋的精神雅韵,亦不乏大唐的宏阔气象,还具有宋人的筋骨思理,传达着他对生命、历史、文化的省察、沉思和感悟。在他笔下,我们能看到千里山川的生命状态,也能领略到万里云海的深远界境。正如唐代诗人皎然论书诗云:“有时凝然笔空握,情在寥天独飞鹤;有时取势气更高,忆得春江千里涛。”这,都与他的读书生涯密不可分。

  读书的方法,自古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礼记·中庸》有“读书五法”:博学之,如饥似渴,博览群书;审问之,学中有问,问中有学;慎思之,慎虑深思,反复体味;明辨之,不泥窠臼,守正出新;笃行之,步步踏实,知行合一。朱熹有“读书六法”:循序渐进法,如攻坚木,如解乱绳;熟读精思法,先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再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虚心涵泳法,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怀若谷,悉心体会;切己体察法,亲历其域,则知益明;着紧用力法,废寝忘食的精神,逆水行舟的韧劲;居敬持志法,养成专静纯一的心境,坚定久远的志向……

  读与写,往往形影相伴,依存相生。读得越多,写的欲望就会越强烈。

  近几年,我一直在研写散文,但总在一个地方徘徊着犹豫着迟疑着。有时,努力追求随心、自然、不苛不饰,越是要冲破俗套、多一些旁逸斜出的东西,越是找不到那个叙述的词,找不到神韵所在。简洁、冷峻、平静的散文,“超越时间”的散文,“既存在于现在,又存在于过去”的散文,表现力、控制力与哲理性的散文,一直难以得到、定位和判断,只有磨砺身心持续探求、推敲和击打。

  泰戈尔说,“散文像涨大的潮水,淹没了沼泽两岸,一片散漫。”虽然散文写作,可以一泻千里,而一味挥洒抒情,会致矫情、滥情。又或堆砌诗词,摆布知识,空发感叹;变成工整的、规矩的、对仗的艺术,看起来篇篇精美,惟独缺少自我;散发着压抑而紧张的陈旧之气,没有自在、赤诚的品质……这都不可取。我更喜欢读一些小说家的散文,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贾平凹的《秦腔》。他们的散文,美得有度、隐忍,更注重经验、事实和细节。正如汪曾祺所说:“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了。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所以,我努力做一个有根的写作者,正竭力追求散文思想的穿透力、震撼力以及语言的自然生长,努力挖掘自己的叙述结构——归类的层理结构、文本的推进结构和表达的思想结构,不断指向真实、内省的精神界境。

  没有“书香气”的文章,读完印象平浅,如麻雀飞过,唧唧几声,便没了影,看不见鹰击长空的磅礴之气,听不到岁月走过的沉淀之声。这些所谓的作家,不再用眼和耳写作,似乎忘了自己的口鼻舌。读《红楼梦》时,感觉大不一样。该书包含政治、文学、哲学、经济、历史、地理、风俗,还广泛涉及戏曲、音乐、美术、建筑、园林、饮食、医学、服饰、器具等,可以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在任何一个细节上,它都经得起专家的考证和辨析。曹雪芹高远的精神,并不悬在空中,他的每一个心思,都能落实到具体的生活里,前期没有博览群书、呕心沥血的投入,是难以成就这部“百科全书”的。

  阅读是恣意的,香在古意中。

  宋代诗人尤袤有过一个关于“四当”的典故: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它与“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家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如出一辙。此境界,当今鲜有人达到。以往,或更远的岁月,人们将读书看成是生命的延续,用以追求至高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的途径,因此才有“立德、立功、立言”。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工作之余,捧书一卷,寄身于黑白之处,。那份悠然,像溪水提在桶中,白云行于山间。于谦的《观书》最贴合其中况味:“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流,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柳青也有一首谈读书的诗:“熟读五车书,胸中万仞山,逾越千年事,心底一平川。”

  读书闻香,痴迷者众多。苏东坡初读《庄子》,感慨“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王安石读了《楞严经》,禁不住感慨:“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陆游偶见陶渊明诗,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袁中郎夜读徐文长诗,忍不住叫唤起来。近代哲学家熊十力,读陈白沙书后:“忽起无限兴奋,恍如身跃虚空,神游八极,其惊喜若狂,无可言拟,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

  少时读书,乍闻书之香,识文辨字,初识人之道,学之道;青年读书,沉浸书之香,爱情与理想,激情与梦想,在胸中激荡翻滚;而立之年读书,细品书之香,如清风明月满怀,似东篱菊香盈袖。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读书读的是人生,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拓展人生的宽度、厚度和深度。

  书如其人,书为心声。一个人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浩瀚的书香中寻觅“诗和远方”,也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陈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