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廉洁文化 > 清风文苑
方寸光影见匠心
信息来源:楚天都市报 | 发布时间:2021-12-06

  皮影戏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011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专家说,中国皮影这门艺术,作为一项完整的剧目,比莎士比亚的戏剧早1800年;它使用的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它集文学、美术、音乐、雕刻于一体,一张幕布、两盏白炽灯、三五位艺人、七八件简单乐器,人间百态、万千历史皆可在六尺台上缤纷呈现。

  因工作关系,我拜访过公安一位叫张耀明的民间老艺人,才知道什么叫“方寸光影见匠心”。

  张老家里珍藏着一个大木箱,里面装着他亲手做的皮影子,他要定期给他们上油、打蜡或修理。他说,制作皮影是一个复杂、奇妙、严格甚至苛刻的过程,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所有工序中,画稿排首位,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主,一张没有灵气生气的皮影,师父是坚决不予上影的。所以,老人家不断汲取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逐渐掌握了刻画皮影人物的精髓之法,才在影幕上呈现出千姿百态、奇妙多彩的艺术形象。

  后来,我又接触了一些本领高深的皮影艺人,发现他们用一生的光阴,追求着一个“活”字,也就是皮影的生命力。他们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手上舞、打、抖,嘴上说、念、唱,脚下踩、蹬、踢,在操纵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配唱间游走如龙。武打场面紧锣密鼓、气势磅礴、枪来剑往、上下翻腾;文场却是音韵缠绵、声情并茂、滴水不漏、扣人心弦。

  大师,定当如此。

  艺人们最初拜师学艺,为了练好手上功夫,往往一个武打动作得苦练上千遍。白天,借助太阳光在土墙上练习;晚上,蹲在煤油灯旁挥舞至深夜。最考验技法的是唱腔,要中气十足、感情充沛,常以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来演绎。最难的是频繁变换声道,以及假扮女声、动物等不同音色。只有博采众长,研透掌握各流派风格和韵律,在阿宫腔、碗碗腔、秦腔等数十种唱腔中浸润沉淀,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和情怀,就像把皮影从左手传递到右手。

  前不久去了一趟仙桃,我被沔阳皮影浓郁的民族气息所折服。它融传统绘画、雕刻、美术于一体,集现代电影、动画于一身,戏中的人物、动物和道具在黄牛皮上以雕花剪纸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成,正派人物用阳刻手法,花脸、丑角等用阴刻手法,文影装一只手,武影装两只手。它以渔鼓腔、歌腔为主,配打击乐伴奏,以一唱众和的形式表演,与公安皮影如出一辙。渔鼓腔融合了沔阳花鼓戏、汉剧、楚剧等唱腔,具有节奏欢快活泼、曲调高亢等特点,艺人大多根据历史故事梗概临场发挥,通常是一韵到底,通俗易懂。有时还即兴“搭白”,如“唱了这一会,茶水无一杯,虽说东家茶水贵,可用罐子煨”。而歌腔中的鸡鸣腔独树一帜,拖腔如鸡,引吭而鸣,高亢婉转,激昂圆润,源于《四面楚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几近失传的活化石。

  近年来,为不断传承与发扬民俗皮影,公安县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也探索增加了皮影元素,乡村设立的文化屋、民俗馆、村史馆里,均有皮影戏的一席之位。同时将乡村旅游与“三产”有机融合,请来老艺人定期表演皮影戏,不断激发提高乡村振兴新动能,让这些本土的、充满智慧与乡愁的民俗文化在千年古县重焕异彩。

  令人深感意外和惊喜的是,今年2月下旬,张老赠给我一本他自己辑录的《耀明皮影》,他为了不让这门手艺失传,可谓用心良苦,一直都在义务给中小学生们表演皮影、免费教唱皮影,将皮影课堂开进校园,誓要将这门中国传统艺术薪火相传。

  影子戏正在一场场上演,“十里八乡说鼓子,村村垸垸演皮影”的盛景,正在三袁故里赓续。(陈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