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廉洁文化 > 清风文苑
简单,才是真味
信息来源:荆州日报 | 发布时间:2022-04-21

  草木芊芊,繁花款款,说的都是春韵。柳枝吐嫩芽,活水煮新茶,皆是留不住的余味。

  诗说,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等到石榴花开,还留恋着春季的赏花人,也许正忙着为立夏准备着一道吃食,满口醇香的豌豆饭。

  豌豆饭,妙在简,胜在鲜。

  选出上好的豆,在清水中几沉几浮,撒一点盐染一身新,就可捞起待用。

  昨夜吸饱水的糯米,肚子雪白一束,边缘有些透明,看起来沁人心脾。每一粒都有好成色,泛着精神气儿。白米与绿豆拌在一处,才是绝配。

  肥瘦相间的冷冻腊肉,切成质地坚实的小方块,瘦肉部分红亮鲜明,肥肉部分呈透明的桃胶色,日光一照,俨然一块琥珀冻,只没百年之久。

  三物入瓷碗,仔细拌匀后,入锅蒸。

  若有土灶柴禾,慢火细煨,当然最好。而今“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霓虹城市,这些当然鲜少。不过,也有美食讲究者,家里备有石灶、木材,坐在香味浓郁的时空里,等文火把食物煮得袅袅勾人时,就可起锅了。

  此时,浅碧的豆与明润的咸肉块,蜗居在饭粒中,像玉石与玛瑙相融,一口一口细嚼,味蕾激越着音乐般的享受,停不下来,一大碗饭只消三五分钟就可解决。

  用竹筷吃,或用瓷勺吃,感觉又各不同。舀一勺入口,那滑滑的触感加上蔬菜的清香,会让人食欲大增。筷子则显得文雅,吃起来颇有君子之风。

  江汉平原一带,每户人家的豌豆饭,因器具、调味、佐料、食材的差异,而呈云泥之别。用陶碗和瓷碗,比用铁碗做出的饭要醇厚;大棚的葱蒜,自然比不得农家自种的香。

  虽然4月的风,年年有,岁岁如,但心情和乐,风景再幽,树色再雅,烟波再净,也不害怕失去什么,长昼漫漫,这口食物这些欢喜都是值得去实践的。

  豌豆饭,有一个传说。

  诸葛孔明,七擒七纵孟获,令其真诚拜服,俯首称臣。孔明临终时召之,嘱其每年看望蜀汉幼帝。孟获为爽直之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因立约之日恰逢立夏,所以有每逢此日,孟获都要赴成都拜见蜀主刘禅。晋武帝灭蜀后,虏刘禅至洛阳,孟获依旧年年如约,往洛阳探望刘禅。

  孟获虽为草莽,却是忠义之人。他粗中有细,担心刘禅被晋武帝亏待,年年亲用大秤衡量阿斗体重,看是否有瘦损。武帝为显仁厚,每届立夏,皆命人煮豌豆糯米饭给刘禅,刘禅嗜甜烂食物,每每能吃两海碗。因而孟获每次称其重,都可见刘禅逐年丰肥。

  从此,吃豌豆饭这一习俗在民间传开。

  我有时候想,4月的一碗豌豆饭,对普通人家是粒粒皆寻常,但对晋武帝,是施恩之举,而对刘禅,可能粒粒皆心苦。年复一年,斗转星移,孤独循环着孤独,再美味的豌豆饭,吃来也是一口辛酸一行泪吧。

  然而,这是传说。自古以来,每逢时令佳节,中国人对食物都深有讲究,总爱寻个由头、找到来处,体现传承和有迹可循,做起来更理直气壮些。如冬至吃饺子,有人想起张仲景;中秋节赏月,老人们会说起朱元璋的月饼起义。遥想屈原,直如石砥,颜如丹青,怀石自沉,以身殉国,他和他的《离骚》《九歌》《天问》,也一起沉入时间的最深处。楚人哀怜他,投粽祭之,后人也捧着菖蒲,系着彩丝,赛着龙舟,吃着粽子,只当怀念。

  看王朝更迭,山河变迁,一切终究回归平常,那些分分合合、悲悲喜喜,因为隔得太远,都已渺渺,难以再现。后人也只是顺了节气,遵了旧例。

  “南荒北客难将息,最是残春首夏时”“惟有褐裘井豆饭,尚能相伴到期颐”杨万里感慨,陆游叹息,初夏之苦与豆饭的宽慰,亦如这人生,起起伏伏。

  然而,如今的暮春,也只是普通一日,就着薰风瑟瑟、柳浪含烟,吃一口豌豆饭,也只关乎尝鲜之趣,和历史兴衰、悲欢离合都不相干了。

  就好比一碗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豌豆饭里,一块块方墩墩的咸肉粒。

  腌制时,以粗盐砺其肌理,风霜瘦其体肤,等物理了肉身,化学了魂魄,又得在砧板上走一遭,熬过了千度炉火,再奉上几滴纯正香油,润一润青豆白糯米,才能成就醇厚的鲜香。

  吃的人,大多只是尝一尝鲜。文人们,会轻轻赞一句,“立夏的豌豆饭,和往年不一样。”

  其实,吃豌豆饭好处多,它富含铬、钾、磷等微量元素,有清洁肠胃、促进肠胃蠕动、防治便秘之功效。豌豆中还含有赤霉素等物质,能够抗菌消炎,增强新陈代谢。

  有时,我会试着创新,用豌豆、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红豆7种不同的豆子,加上腊肉粒、白粳米一起煮,“七色饭”里甜咸苦酸涩都有,但总感觉没豌豆饭纯粹。

  简单,才是真味。(陈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