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廉洁文化 > 清风文苑
爷爷的家训
信息来源:荆州廉政网 | 发布时间:2017-11-16

  小时候的记忆里,我们家是个大家庭,爷爷儿女众多,虽各自成家,但老房子一直都在,每隔一段时间大家都会回来住上一段,每逢大事爷爷都会召集子女回来商量。爷爷在家说一不二,对子女严厉。我的父亲母亲即使早已成家立业,但凡什么重要事情,都必定最后听取爷爷的意见,爷爷在大家庭里是绝对的权威,正是这种权威把大家庭维系的如此紧密团结,也因此,我们家的家风也深受爷爷的影响。

  爷爷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父母早逝,自小吃苦,做了一辈子的农民。父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父亲小时候,放学后都要去后山砍两捆柴。父亲自小体弱瘦小,上山砍完柴,一不小心摔倒了。他拖着摔伤的肩膀坚持回到家。进了门,爷爷连忙上前问,“扁担摔坏了没?”父亲很委屈,说扁担没摔坏,但肩膀摔伤了。爷爷松了口气,说那还好。后来我问爷爷,还记不记得这事。爷爷不好意思地笑了:“肩膀摔伤了,自己能长好,扁担是公社的,摔坏了那就不好了。”爷爷不是吝啬的人,并非不心疼子女。老人家是觉得,哪怕是一根扁担,它也是公家的东西,拿了公家的东西就得保管好,自己家再大的事都没有公家的事大。

  虽然家里穷,但爷爷从没放松过子女的学习教育,五个子女都凭他的勤劳和坚韧,供着读书,直到长大成人。据父亲回忆,爷爷一辈子辛苦劳作,夏顶三伏烈日,一身黝黑;冬披三九酷寒,风雪无阻,一年365天,从未休息过。无论任何困难,都没有把爷爷难倒,丝毫没影响他勤劳致富的决心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为了供养五个子女读书,他做过许多工作,给人做砖坯、做木工、做瓦工,这些都是日晒雨淋、最重最累的活,但他老人家一做就是几十年,从没喊过苦叫过累。爷爷为家里盖了栋崭新的房子,全部砖瓦都是出自爷爷一人之手。全村人都夸爷爷能吃苦,勤劳可敬。

  爷爷待人善良,且不图回报。一年老家工业区要建为开发区,上面来了一个年轻干部,没地方住,就在村里公路道班的平房里暂住。夏天热,连个电扇都没有,爷爷就请他到家里一起吃住了大半年,一直到工作结束他回去。年轻人走的时候一个劲要塞给爷爷生活费,老爷子坚决不收。据说,这个年轻干部后来做了领导,但爷爷从未因私事找过他,即使是为父亲工作调动的事,也不允许任何子女去找他。

  爷爷极为俭朴,基本上都是穿亲戚的旧衣服,缝缝补补,从不舍得为自己花一分钱,但对于子女们的需求却是极力满足。他还常教育我们要学会算计着过日子,常跟我们说“没有算计一世穷”,我们家现在节俭的习惯也是源于爷爷的言传身教。

  奶奶去世后,父亲就把爷爷接到身边来照顾,可老爷子住惯了农村,习惯了耕地种菜的生活,父亲只好把爷爷安顿在乡下的姑妈家。自此,父亲就带着我每周一次回乡下,雷打不动去看望他老人家,父亲一直坚持每周亲自给爷爷洗一次澡,特别是每年除夕,会烧一大缸热水,给他老人家泡个热水澡。直到爷爷九十高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病卧在床的日子,父亲一直坚持如此。

  中学时,学过许地山的一篇散文叫《落花生》,写他童年时,姐弟们在收获季节的一天晚上,同父亲一起摘花生,讨论花生品格的一段故事。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中,父亲由概括花生的好处引出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做事,要脚踏实地”的人生哲理,启发子女们要向落花生那样:质朴无华,埋头工作,落在哪里就扎根在哪里,不要心浮气躁,这山望到那山高。

  每读到这篇文章,我就想起了我的爷爷,他就是这样一位勤俭善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脚踏实地的慈祥尊者,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犹如大地一般,朴质深沉,却充满力量。爷爷常说,“没有千岁爹,陪不了百岁儿”。他没读过多少书,讲不出大道理,但他注重一点,就是言传身教,尽管一辈子没给儿孙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留下了宝贵的家风。这是我人生路上,冲破艰难困苦的力量源泉,是我永远怀念的深根厚本。

  同样,我也要把爷爷留下来的好家风当做“传家宝”,永远传承和发扬,让它在平凡朴实的生活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