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廉洁文化 > 清风文苑
大清宰相刘墉:为官清廉有正声
信息来源:荆州廉政网 | 发布时间:2018-09-09

  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出生于山东诸城。

  刘墉学识渊深,博通经史百家,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历经乾隆、嘉庆两朝,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刘墉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为东阁大学士,身兼军机大臣,乾隆赞其“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天下粮仓》,说的就是刘统勋的故事。

  刘墉曾祖刘必显为人“崇惇厚,黜浮华”。祖父刘棨继承家风,留下家训:“当官清廉,积德行善,官显莫夸,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刘墉的一件马褂从乾隆皇帝穿到嘉庆皇帝,便是继承父亲清廉之德的有力体现……

  刘墉1751年中进士,入仕途。1756年,刘墉离京,开始任地方官。此后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刘墉做过学政、知府和督抚大员。

  执政地方官期间,刘墉不但刚正实干、执法公严、勤政爱民、克己奉公,而且革除了科场、官场的不少弊端,被当地百姓称为“刘青天”。

  1780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受灾严重,民不聊生,盗案频发迭起,贪官污吏猖獗。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严办知县知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大家都把刘墉比作包拯。

  1781年,刘墉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任职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

  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

  刘墉如实奏报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当时皇妃说情,部分御史从旁附和,和珅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顶着压力,秉政公平、明察秋毫,遂以民间查访所获铁证,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

  乾隆去世后,嘉庆就削去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而刘墉重新担任上书房总师傅职务,并入内当值,可以随时为皇帝出谋划策。

  1799年,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处死和珅。

  当时朝中要求凌迟处死和珅的呼声很高,但刘墉认为和珅是乾隆一朝的重臣,应该保全先帝颜面,最好让其自缢保留全尸。同时,为避免有人在和珅一案中浑水摸鱼,实施报复,刘墉又建议嘉庆谨慎处理此案。嘉庆听其建议,在和珅自缢的第二天即宣布案件审理完结,不再追究其他党羽。

  “满清第一大贪官”和珅的处理,深得民心。在这件事情上,刘墉并没有徇私报复,而是秉公处理,一位政治家的胸怀和气度由此彰显。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与成亲王、翁方纲、铁保并称为“清代四大书家”。

  《清稗类钞》曰:“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绚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

  刘墉师古而不拘泥,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其点画全由古人法度而来,转化巧妙而不留痕迹,简练的外表下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丰富内涵。因为其用墨厚重,体丰敦实,被后人称为“浓墨宰相”。

  清朝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

  据《清史稿刘墉传》记载,晚年的刘墉将生平洒脱之心性浸透字里行间,可谓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因此朝野内外渴求刘墉墨迹之人多如牛毛,可是刘墉却极少以字酬人,甚至当朝同僚也很难得到刘墉的真迹。

  刘墉还兼工文翰,精研古文考辨,名盛一时。著有《石庵诗集》,流传甚广,为后人留下不朽的艺术瑰宝。 (参考资料:《清史稿》)(作者 陈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