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廉洁文化 > 清风文苑
守望文学的星空
信息来源:荆州廉政网 | 发布时间:2019-12-08

  我一直仰慕有超强定力的托马斯·曼,他写作不看有无“心情”,只有雷打不动的“纪律”。他的作品都是自己“一针一线、一刀一斧”,依靠坚毅和耐力完成的艺术品。

  托马斯·曼在逃离纳粹德国、登上前往新大陆的邮轮时,手提箱里除了少量衣物,仅有一套德文版《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他童年接触到的第一部印象深刻的文学作品。

  童年“读什么”,是文学启蒙的源头。我的出生之地公安县,曾是“三国”时期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开创“公安派”文学新风的袁氏三兄弟的出生地,还是著名物理学家王竹溪的故乡……

  其中既有铁骨官员,也不乏科技骄子。从小在这些古今圣贤的耳濡目染下,他们的精神气节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我的血脉和骨骼。

  读书犹如饮食,童年的味道往往会伴随我们一生。我也始终坚信,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来自童年。

  “读什么书,成什么人。”这是父亲常挂嘴边的话,所以父亲从小就致力于培养我的阅读习惯,要求每天读一篇寓言故事,每周读一本唐诗宋词连环画,并时常跟我讲解文学经典故事和历史典故,润物细无声的教化让我一度受益匪浅。现在回忆起来,无不感慨万千。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童年的味蕾和习惯已经养成,倘若在青年时期荒废时间、远离书本,就肯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有时候,文学所能提供的纯粹力量、生活体验和想象力是无穷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人问丘吉尔,莎士比亚和印度孰轻孰重,他说如果非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那么他宁要莎士比亚,也不要印度。可见文学的重要性。难怪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使无数中华热血青年放弃优越的生活奔赴延安和抗日战场。

  青春读书犹未晚。读书如陈年老酒,愈久愈香,正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三十岁爱上文学,而后大量阅读;六十岁开始写作,最终捧得诺贝尔奖。爱因斯坦从小喜欢文学,虽后来选择了科学,但视文学为科学的姐妹。

  成年人更需经典的润泽。何为经典?经典具有无限的阐释空间和“支点作用”,它可以让我们看到更辽阔的远方和未来。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他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他还写道:“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可以说,经典百读不厌,也能代代传读。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风物,都可能与经典发生同振共鸣。经典作品就像一道智慧之光,不同时代的读者去赏析它时,都会被照见内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去品读它,也会因为想法和境遇的不同而改变。

  但真正历经岁月淘洗而留存的经典却是“凤毛麟角”,所以马云走到哪都会随身携带一本国学经典《道德经》,而不是武侠小说或职场成功学。

  当我们用“时间之尺”丈量历史中的自己,与经典中的杰出人物对话交流时,你就会发现人生那么短、路那么长,不要犹豫迟疑、动荡不安,不忘初心、勇敢前行就是。

  “文学使人更成为人。”托尔斯泰说过,“文学应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人民的前面,就像它是在拖着生活向前迈进似的。”文学按“光的方向”引领生活、预示生活和拓展生活,给人以启迪和视野,唤醒人类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带着生活一同奔跑。

  若把文学喻为珠峰,那么写作者便是山下的攀登者。许多人终其一生徘徊在山腰,并非体力不支和心理恐惧,而是缺乏勇毅向上的决心和意志。我一直坚信,始终如一朝着既定方向不懈迈进,总有一天会到达梦想的彼岸。

  文学像镜子,映照人的灵魂和行为。我常目睹到楼下的青藤,曲折攀沿,匍匐向上,这里生出碧绿的叶子,那里开出美丽的花朵。其实,每一个人的文学之路,亦正像这蜿蜒的藤蔓,尽力展现着它的曲折、生机和光彩。(陈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