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廉洁文化 > 清风文苑
做鞋如做人
信息来源:荆州廉政网 | 发布时间:2018-11-10

  母亲善良能干、心灵手巧,像永不熄灭的火焰,温暖着整个家庭。

  “中秋月甚明,候鸟声声过。慈母千遍缝,心似纳鞋线。”记忆中,母亲总是低垂着头,在昏暗的油灯下衲鞋,只见麻线穿过厚厚的鞋底,发出“吱吱”的声响,只需一个白天时间,一双崭新的千层底便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小时候,农村条件有限,用电也是限时供应。有一段时间,“自力更生、改善生活”成为每家每户的行动指南和依靠准则,如何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尽力为家里创造好一点的生活,也成为摆在母亲面前最大的难题。

  面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母亲硬是“匠心独运”地将一些食物做成家人爱吃的“美食”。比如一锅稀饭,放入少许色泽洁白、籽粒饱满的芝麻,大家就能吃上含油量高、口感好、后味香醇的“佳肴”。父亲说母亲是营养师,因为白芝麻具有补血明目、祛风润肠、生津通乳、益肝养发,强身体、抗衰老之功效。

  母亲的另一项重任,就是解决我们穿的问题,不仅要承担着家里衣物破损后的修补改造任务,还要负责我们的脚下工程——千层底的制作。

  说是工程,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做鞋工序繁缛,用料标准严格,做工极其考究,费时费力更费心血。母亲为了给我们做出一双舒适美观、经久耐用的千层底,往往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毫不马虎,讲究尺寸、手法、力度,要求干净、利落、准确。

  千层底的制作技艺相当严格,大的工序有30多道,总工序要近百道,一双鞋至少需要3000余针。

  做鞋的第一步,母亲先将家里能用的废旧棉布衣物,用糨糊一层层粘贴在一起,贴至1.5毫米左右,然后拿到太阳底下晾晒成布片,俗称“打袼褙”。下一步是切底,把袼褙剪成各种鞋码的鞋样,再是用白布给鞋底包边、粘合、圈底。

  最后一道工序为纳底,也最为繁琐。正常的鞋底只需四五块布片,可母亲增致六块之多,这无疑增加了做鞋的难度,加上麻绳粗、针眼细,必须使出更大力气穿刺和拉线,可母亲顾不得这些,被针扎出血也要将鞋底纳紧、纳实、纳均匀。每当做好一双鞋,母亲都会把我们喊去试穿大小,摸着合脚总会露出满足的微笑。

  每年寒冬腊月,是做千层底的最好时节。

  这个时候农活少时间充裕,村庄儿女各当家。邻居们围坐在我家竹院中,有的捋起衣袖搓麻线,有的照纸画样做鞋底,有的敞开心胸欣欣然唠嗑,一阵阵欢乐的笑声在农家小院里来回飘荡。

  “妈,您做的鞋穿着那么轻松、舒适,为什么要专挑那些又厚又粗的布做鞋底,这样纳起来不是特别费劲吗?”有一次我不解地问道。

  “呵呵,是不好纳啊,可这些废旧厚衣,却是纳鞋底的上好材料,用它们纳出的鞋底既结实又耐用,即使踢到石坎、踩到玻璃上,根本不用担心伤到脚。”母亲笑着说道。

  “一定不得偷工减料、缺针少线,不仅要真材实料,更要精益求精,否则纳出的鞋就会‘破肚’‘掉牙’。只有一针一线严丝缝合,一心一意地纳下去,成功也就指日可待。”母亲敦敦教诲不绝于耳。

  母亲常常说,凡事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做好。就像你写文章,要多阅读领悟、多体会揣摩,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作家。

  后来,母亲学着电视里的做法,根据现代人求新、求美的心理,纳鞋不再是清一色的“黑”,而呈现出天蓝、粉红、翡翠绿等颜色各异的斑斓模样,并运用朵花、碎花、绣花等装饰,采用的面料也从棉布发展到毛呢、平绒、牛仔布、帆布等材料,俨然就似一位制鞋技师。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呀,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每次听到这首《中国娃》,眼前不由得浮现出母亲在油灯下纳鞋的情景。

  虽然现已成家立业,但还是喜欢穿母亲做的千层底,因为穿着踏实、舒服、不变形,时常感觉一股砥砺前行的正气、勇毅和力量充溢于心间。     (陈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