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廉洁文化 > 清风文苑
绿堤碧水映青柳 中秋佳节忆故人
信息来源:荆州廉政网 | 发布时间:2018-09-23

  九月,长江汛期的尾声,岸边垂柳齐线的水位早已消退,江边平静的村落,仿佛被柔情的呵护着,村里的人们开始准备迎接中秋团圆的到来。

  用来标注水位的柳树是“江生子”种下的,靠江吃江、靠江护江,植树护田抗洪,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朴素生存之道,农耕的民族总是会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爱护自己的家园。

  “江生子”还是个奶娃娃的时候,家中幼姐抱着他从北方一路逃到长江边,靠江吃江活了下来。他有着北方男儿的豪气和耿直,给抗日游击队送鸡毛信,和村里的小年轻打落单伪军,种地捕鱼,挖藕捉虾,靠水吃水,一路跌跌打打,倒也长成了一个壮实小伙。

  大树和老酒,是“江生子”的命根子。

  树救过“江生子”的命,六千公里长江浩浩汤汤,泽被沿岸百姓,绿了稻谷白了棉花。但怒涛无情,昏黄的浪打过来,把茅草房冲垮,牛羊卷走,才开的良田被水顷刻淹没,“江生子”是爬到树上才躲过一劫。

  在部队时,教导员告诉他长江流域多暴雨,平原地带若无堤坝就要靠树木,现在大规模毁林开荒会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哪怕是千湖之省,也架不住围湖垦荒的热闹劲,湖泊蓄洪能力降低,洪水大了,江边人家想过好日子就难了。

  当上大队支书那天,“江生子”号召大家种树,就在水边种。刚开始,没人响应。百废待兴的年月,寻常百姓吃饱饭是大事,没人理解他。

  可“江生子”倔呀,老战友都叫他倔牛!他回家,拿了多年积蓄,托人准备树苗,一声不响的就在江边种起来。一排排柳树和榆树,又一季燕子回时,江河岸边垂柳依依,人们把吃草的牛羊就系在柳树下。青黄不接的时候,正好榆钱熟了,胆子大的伢子咬着裤腰带蹿上树捋几把榆钱,和上糙米面就是一顿晌午饭,树也能填饱肚子。

  夏末,连日的暴雨让人出不了门,稍不留神,江河里的水往上涌了几丈。“江生子”连夜带着队里的人扛着沙袋,在柳树下垒沙堡,地里庄稼长势正好,洪水一淹就没收成了。好在那一年洪峰不大,好在柳树已长成根茎有力、牢牢扎在岸边的大树,新开的良田得以保全。

  树林成了阻隔洪水的缓冲带,大家开始跟着种树。杨柳成排如卫士,一面是看似平静的河水,一面是绿叶葱葱的庄稼。为了生存,人顽强,树也顽强,挺过了无数个困难的岁月。江河岸边的树们,也默默地深扎根茁生长,防汛防风固沙护田。

  可“江生子”没想到,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需要绿化景观树、高楼大厦需要木材木料,他刚履新调走,家里托人捎口信,树没了。赶回江边,远远望去参差不齐的杨柳树林,砍树留下的木墩子,犹如缺牙的豁口,在他心里豁豁的漏风。他拎起挑藕的扁担将几个砍树的小年轻狠狠的教训了一顿,转身写了申请,再没离开。傍晚树下纳凉,汛期树下防汛,他用余生守着这片树林。

  长江流域夏季多雨,每年汛期过后,刚防汛完的“江生子”会从树下窝棚回到家里,一家人团团圆圆过个中秋。再后来,“江生子”不再回家过中秋,而是永远留在了这片柳树林中。

  又是一年中秋节,斯人故去多年。乡里百姓进城务工、读书,日子越来越红火,城乡环境不断改善,当年杨柳依依,如今依旧垂绦蘸水。明月梢头,仿佛在向人讲述关于水、关于树、关于那些守护一方绿水青山之人的故事。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