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廉洁文化 > 清风文苑
书藤绕屋笔连云
信息来源:荆州廉政网 | 发布时间:2018-08-05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何以变得文雅、高雅、风雅,何以知书达理、腹藏气华、脊撑风骨,唯有饥读当食、寒读当裘,唯有明灯常作伴、益书常为朋。

  读书有三境界。

  清代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即潜心问学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即成功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矢志不移,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觉得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即最终境界,要以恒久专注之心反复探索、研究、磨砺,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开悟,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也有作家说,读书有四种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乃第一境也,即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与纯真,甘于孤独,耐住寂寞,为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乃第二境也,即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乃第三境也,即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显示出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乃第四境也,即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知识永无止境、学山峰峦叠嶂,这是一种“时人合一”的超越时空的至臻境界。

  日久不读经典,便觉灵魂蒙尘。正如练武习字“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三十余年读书愚见,发觉读书也有这十大益处:一可医愚,世事洞明;二能知礼,文质彬彬;三可进德,忠诚立信;四能守节,富贵不淫;五可启智,通古变今;六能革新,独抒性灵;七可知行,经世济用;八能安身,立命生民;九可养气,净化灵魂;十能美容,气质高华。

  “少儿读书,开其大窍;青年读书,明其远志;壮岁读书,增其胸智;晚来读书,乐其身心。”

  人生每个阶段,读书感受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但对嗜书如命的人来说,其滋味无不悠长、甘之若饴。难怪黄山谷曰: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梁武帝说:三日不诵立晖诗,即觉口臭。

  书读得多了,就有强烈的创作欲望。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意思为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

  人的年龄寿命、荣誉欢乐都有一定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无穷期。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过:“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这是一位淡定的作家。巴金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可见巴金真我不藏,不故弄玄虚……

  读书,写作;写作,读书。对我来说,面壁读书是我生命和灵魂的需要,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刻也不能离开。写作照亮了我的生活和远方,使我有勇气和力量面对一切艰难挫折和孤独暗淡……

  读书与写作相辅相成、交互滋养。明代民族英雄、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香。”

  书痴者文必工,读万卷书自然气自华,创作就像永不枯竭的涓涓源泉、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

  著名作家麦家曾说:“一个人一辈子精读100本甚至50本就足够了,但为了精读这50本,是从广泛的500本5000本中淘出来的。这50本是你的方向盘,让你不会迷失。”

  可见精读经典作品显得尤为重要,那些经过时间的淘洗与筛选,必定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涵,最高尚的品格……

  “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这个充满希望而生机勃发的年代,需要更多的作家用思想和灵魂来写作,需要更多的读者用阅读来增强生命与精神世界的韧性、广度和深度,更需要我们重温经典以书立命。 (陈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