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勤廉楷模 > 身边的榜样
卢建新:以永不服输的“牛”劲干事业
信息来源:荆州日报 | 发布时间:2016-09-30

  原编者按:荆州地处江汉平原,素有鱼米之乡美誉。为了荆州大地的丰收,不仅农民们长年躬耕于田野,还有一群农技专家不分寒暑、长年奔波在田间地头。荆州市农技推广中心生产科副科长卢建新正是其中一员,他精益求精,百折不挠,从一个毛头小伙逐步成长为农业技术领域的行家里手,将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脚下的土地……今起,本报将推出3期系列报道,讲述卢建新执着于事业、追求创新、回报农民的动人故事。敬请关注。
 


以永不服输的“牛”劲干事业

——记市农技推广中心生产科副科长、华中农高区专家大院岗位专家卢建新(一)

记者李天然 通讯员罗时勇

  门开了。

  眼前的这个人,个头较高,脸庞黝黑,未曾开口,“嘿嘿”憨笑两声;脚上一双沾着泥巴的运动鞋,挽着裤腿,外翻的布面上满是泥土,抖搂了一下,竟然掉落几颗谷粒。

  这就是市农技专家、市农技推广中心生产科副科长卢建新。

  “一上午都在地里转。”看着记者惊讶的表情,卢建新解释说,正值稻田生长期,让他过去看看,村民这个请那个拽,争着抢着叫他去给自家的稻田“把脉”,直到接到记者采访电话,他才起身往城区赶……

  21年前毕业后,卢建新一头扎进市农技推广中心,从此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

  他把青春写在荆州大地上——积极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实施水稻“籼改粳”工程项目,引进试验示范粳稻新品种近80个,开展各类高产示范田2.5万亩,带动全市新增粳稻面积10万亩。

  他把青春写在农民心中——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累计培训农业生产骨干2000余人次,服务农民15000余人次,许多在贫瘠土地里“刨食”的农民因他一甩“穷帽”。

  技不如人激发学习动力

  1995年秋,卢建新从湖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后,毅然踏进了市农技推广中心大门。组织上安排卢建新从事以种子经营为主的社会化服务工作,他便风里来雨里去,奔波在田间地头,逐镇逐村向农民介绍推荐良种。

  为良种“代言”,卢建新一干就是17年。2012年底,卢建新工作调整,担任生产科副科长。一直以来怀揣着“技术助农致富”梦想的他,心潮澎湃,打算挽起袖子,大干一场,却没曾想——随着农技推广知识更新换代,自己落伍了。

  上任伊始,卢建新便“出丑”了。

  2013年春,卢建新和同事们去田间指导机械插秧。经过前期调整指导,一台台插秧机在田里飞驰而过,一株株翠绿的秧苗在水中迎风伸展腰姿,煞是喜人。

  可是,其中有一块田地的秧苗密度明显和周边田地不同。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大勇立刻上去按住了刹车,高声质问:“这台插秧机是哪个技术员调的?完全不到位!”

  “我是参照旁边的插秧机密度,将齿轮都调一致了。”卢建新一头雾水。

  “你看看,这台插秧机型号不同……”李大勇望着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周围的村民哄笑起来。卢建新面红耳赤,脑子里一片空白。

  一旁同事细心地向他解释插秧机原理,每一句话都让他看到了自己业务素养的不足。

  “必须争分夺秒学习!”一个声音在一遍遍放大,深深印在卢建新的心中。

  “一定要干出像样的成绩”

  为适应新形势新工作,卢建新请单位专家开出一张长长的书单,转遍大小书店,购回大量专业书籍。白天到地头观察庄稼长势,晚上挤出时间挑灯夜读。

  厚积才能薄发。每逢下乡,卢建新身上就带着一个黑色的记事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试验示范数据、作物长势长相、病虫发生状态……回到办公室,归档整理资料。无论寒暑,风雨无阻。

  2015年3月,市农技推广中心总支考虑到生产科科长借调到省农业厅挂职,卢建新作为副科长牵头生产科工作,工作内容多、任务重、要求高,准备给他“减减负”。

  可卢建新不愿意,几次找到领导,软硬兼施,并立下军令状:“任职期间,一定干出几件像样的工作成绩!”

  军令状立下后,在办公室找到卢建新真是件难事。记不清多少个周末、节假日,卢建新都和村民们泡在一起。清晨,别人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中,他就一身露水进入试验田,开始一天的工作;傍晚,夕阳映衬着炊烟,他才踏上归途。

  到了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的关键时期,卢建新更忙了,他四处奔波传授先进实用技术,推荐优良品种、诊断苗情、指导科学肥水管理和病虫绿色防控……卢建新“上班即下田”,下田已成家常便饭。

  同事们开玩笑说:卢建新下田“上了瘾”。

  干中学,学中干,正是靠着这一股子“牛”劲儿,卢建新很快在工作中大显身手。

  “这专家真有两下子”

  2014年4月初,经过“倒春寒”的异常天气,位于荆州区八岭山镇的宝均家庭农场的早稻秧苗相继产生褐色病斑,并逐渐枯萎。眼看着1000多亩田正等秧苗下田,农场主李开宝急忙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庄稼汉们研判“病情”,大伙都觉得这是典型的“倒春寒”引起的立枯病。

  “不是立枯病,应该是基质土出了问题,使秧苗根系生长受阻……”前来察看“病情”的卢建新,语气坚定。

  老庄稼汉们偏偏不信——“我们都种了大半辈子地了,还用得着你来教?”。大伙给秧苗打了治疗立枯病的农药,可是病情并没有止住,反而进一步呈恶化、蔓延趋势。

  农场主李开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请土肥站技术人员取土化验——果然是基质土没有完全腐熟。“多亏了这个卢专家,要不这一季就白忙活了!”李开宝暗自庆幸。

  当初不服卢建新的老庄稼汉们也都伸出大拇指:“卢建新这专家还真有两下子。”

  得到村民赞赏,卢建新对工作更上心了。从为农民规划种植模式、育苗施肥,到起垄分厢、防病治虫等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动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天道酬勤。卢建新很快就独当一面,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各项荣誉也接踵而来:全国农技推广协会先进个人、湖北省农业气象服务先进个人、市农业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市直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

  “田间地头的累累硕果比任何荣誉都重。”卢建新如是说。卢建新不种庄稼,却是庄稼的守护神;不是农民,却是农民的贴心人,他以永不服输的“牛”劲,全身心投投身田野,谱写了一首丰收的动人华章。

以“敢闯敢试”的劲头求创新

——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生产科副科长、华中农高区专家大院岗位专家卢建新(二)

记者裴乔丽 通讯员罗时勇

  在荆州农业战线,提起农业技术人员,卢建新及其团队以探索创新闻名。

  虽然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只有4年,但他和同事们创造了很多个第一——

  第一个在荆州实施水稻“籼改粳”工程,系统地开展粳稻新品种筛选、栽培技术组装、种植模式创新;

  第一个将再生稻生产纳入水稻万亩高产创建项目,促使再生稻产量大幅提升……

  今年,袁隆平院士主持的“超级杂交稻百千万工程”百亩高产攻关项目落户荆州,卢建新当仁不让地担起了这份荣誉与重担。

  在农业产量与效益越来越依赖科技的今天,每一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与应用,都意味着更多的农户受惠,卢建新深谙此理。春去秋来,他孜孜不倦,将不断创新作为毕生的追求,在广袤的农村闯出一片新天地。

  不辞辛劳只为让结果更准确

  2013年10月,尽管早已立秋,但“秋老虎”来袭,天气还是十分炎热。

  八岭山镇北湖桥村,卢建新和同事们做了一件令人无法理解的事。

  室外温度高达36度,田里热浪滚滚,卢建新一头扎进稻田,挽起袖子、下田割谷。在太阳的炙烤下,他的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留下一块块盐渍。手被镰刀割出了一道道口子,来不及消毒,用野草简单包扎一下又继续干……

  见到卢建新如此狼狈,村民犯起了嘀咕:“有现成的机械他不用,硬要自己收,不是折磨自己吗?”村民们不解,都笑他憨。

  卢建新没有理会,也没有解释。割谷、脱粒、晾晒……整整两天,他顶着烈日,不眠不休,终于将试验田的2亩地收割完毕。

  “我们哪里不知道人工割费劲,但机械收割不好控制收割面积、产量也会受到影响,将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最终影响到试验结果。就算再麻烦,我也不能偷这个懒。”直到收获测产时,卢建新才透露他坚持人工收割的原因。

  “这些试验后的新品种都是要推荐参加省水稻区试的,一旦试验结果不准,就会直接影响品种的生命力。”卢建新介绍,随着全省粳稻生产的发展,适宜湖北种植的粳稻品种奇缺,筛选出优质、高产、高抗的粳稻品种是目前水稻“籼改粳”工程的重中之重。

  经过3年的努力,他参与筛选的粳稻新品种“甬优4949”通过湖北省审定,“甬优4149”、“甬优1540”正在进行湖北省水稻区试。

  卢建新还积极探索,打破以往小麦+籼稻的固有模式,开展粳稻+小麦模式试种,结果将亩产量提高了30至50公斤。在他的推广下,全市2013年至2015年粳稻种植面积18万亩,较籼稻增产1530万公斤;按照籼稻平均收购价格计算,全市因种植粳稻实现增收近4000万元。

  从“学徒”到万亩高产创建“专家”

  “听他的准没错,去年我种了300亩再生稻,收成好得很!”提起卢建新,三湖农场清水口分场6队队长万光华激动地说。

  万光华认识卢建新是一个偶然的机会。2013年,再生稻刚刚兴起,三湖农场清水口分场试种了100多亩。在一次下乡开展农业指导的过程中,卢建新发现再生稻留桩高达60公分,便建议万光华降低高度。

  起初,万光华对此半信半疑,但一想到可以提高产量,他决定试一试。第二年,万光华按照卢建新的指导,留桩45公分,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单产一下子由原来的150公斤增至200公斤。

  “专家就是专家,我以后还要向他多请教!”这一次的尝试打消了他所有的疑虑,也让他对卢建新更加信服。

  2015年,为了进一步推广再生稻种植技术,提高农民种植产量,卢建新以江陵县兴科育秧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在三湖农场清水口分场大力开展再生稻万亩高产创建工作。从集中育秧、大田耕整、机械插秧、肥水管理、病虫综合防控……一年365天,他有300天都在这里进行管理和指导。

  不仅是兴科合作社,整个三湖农场的农民也都相信他。兴科合作社理事长季兴贵说,在水稻种植期,只要他指导怎么干,农户就跟着怎么干,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念头:“跟着卢老师干,准没错!”

  当年,三湖农场获得大丰收:再生稻两季单产超过950公斤,较上年增产100公斤,创建片共增产120万公斤,增收600万元,村民们喜笑颜开。

  在他的影响下,2016年三湖农场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了1.6万亩。

  超级稻示范基地展身手

  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让农产品增产不少,但对于农民来讲,增产还远远不够,增收才是最关键。“这就需要在种植模式上有所突破。”2014年以来,卢建新将精力放在新模式的研究与创新上。

  近年来,油菜种植市场价格下滑、生产成本攀升,增收压力不断加大。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卢建新开始尝试发展“油—稻—稻”模式,通过增加复种指数,最大化提高土地产出率。

  卢建新的首个“油—稻—稻”试验基地选在沙市区岑河宇航家庭农场,经过试验示范,该模式平均单产油菜100公斤、早晚稻950公斤,亩产值2700元以上,较“油菜—中稻”、“早稻—晚稻”模式分别增收700元和300元以上。

  一次次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不仅让农民增产、增收,同时也让卢建新成长为一名农业生产的实践专家。如今,只要提到他的名字,农民信服、领导信任。

  今年,袁隆平和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在全国采样选点,开展百亩亩产1000公斤、千亩亩产900公斤、万亩亩产800公斤的达标攻关(简称“百千万”工程),荆州成为百亩示范点,鉴于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攻关经验,上级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卢建新。

  “在江汉平原稻区,要达到亩产1000公斤超高产非常难,我也曾犹豫,但一想到自己所学所知都能在这个项目中得到检验,就决定接受这一重任。”提起百亩示范片创建工作,卢建新兴奋不已,这是检验自己业务水平的一次实践,也是实现他“让农民增收”这个职业梦想的绝佳机会。

  “目前基地水稻长势良好,只要后期加强管理,说不定还真能实现目标呢!”对于未来,卢建新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以赤子之心书写为农情怀

——记市农技推广中心生产科副科长、华中农高区专家大院岗位专家卢建新(三)

记者李天然 通讯员罗时勇

  一年365天,他有300余天在田间;

  在他的手机上,存有20多个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的手机号码;

  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知道,他的手机是24小时“服务热线”。

  21年来,荆州市农技推广中心生产科副科长卢建新始终情系土地,把田间地头当成人生舞台,将青春年华献给脚下的土地,如种子一般生根吐芽,分蘖抽穗……

  追梦——“学科技,让乡亲们不再饿肚皮”

  土地,一直是卢建新最熟悉、用情最深之处。试验示范、田间观察、现场指导、学习总结,春种秋收,周而复始……在田里与泥巴亲密无间,与秧苗相拥为伴,年年如此,一如初心。

  “我是农民的儿子。”1973年,卢建新出生在大同湖农场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从小看着父辈们犁田耙地、扶耧下籽、春种秋收,听着他们盼望获得好收成的心声长大,让他有了“学科技,让乡亲们不再饿肚皮”的最初心愿。

  参加工作以来,卢建新坚持扎根基层,培训农业生产骨干,服务农民生产耕种,田间地头、乡野村落,留下他的忙碌身影。

  在农民眼里,这位专家一点架子也没有。“他会挽起裤脚,跟我们一块儿在田里播种、插秧,即使身上被晒脱皮也不在乎。”

  他的电话也成了“农民亲戚”的热线,不论白天黑夜。

  “卢专家,我的水稻部分叶子怎么发黄了?”“您什么时候可以去看看我家的油菜”……每天,总有农户向卢建新提出各种咨询。

  “跟着农民走,围着田埂转,为农民提供零距离技术服务,是我的本分。”这既是已进不惑之年卢建新的回答,也是他对农业技术推广职责的郑重承诺。

  执着——“让农业科技走进千家万户”

  2016年夏,卢建新路过沙市区岑河镇麻岭村时,被几个村民围住,村民们抓住卢建新的手不放:“卢专家,帮帮忙吧。我们村的水稻正处于抽穗期,却出现了苗叶枯黄、长黑斑的现象,赶紧帮我看看?”

  卢建新立刻赶赴现场查看“病情”。放眼望去,村里农田中不少稻苗的叶子已经枯黄,重发田块已出现“坐蔸”现象。

  “这是稻瘟病!”卢建新眉目紧锁,指着随手扯出的几片叶子告诉村民:“叶子上有呈梭型的病斑,中间灰白色、边缘为褐色,这属于慢性型病斑,必须立即施药防治!”

  村民点头称是,拿出10多种农药,一股脑放到卢建新手中:“这些天,我们急死了,病急乱投医,从农药店里买了不少农药,您看看,都要打吗?”

  “三环唑、稻瘟灵有用,其他药品不对症。”卢建新说,今年这种连续阴雨天气发生稻瘟病(叶瘟)的地方,要及时用药防治,否则会迅速向周边稻田传播扩散,后期遇适宜气候条件还会发展成穗颈瘟,造成严重减产。

  “一切都听您的!”几位村民连口答应,赶紧跑到自家稻田开展打药。不久后,当地稻瘟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10多户农户受益。

  看着村民们高兴的样子,卢建新更坚定了自己的梦想:要让农业科学技术走进千家万户。

  心愿——“我要让农业技术长在泥土里”

  今年以来,受超强厄尔尼诺气候影响,农业生产遭受严重影响。

  卢建新和同事格外忙碌,马不停蹄,指导各地抢抓田管、抢时收获、抢防疫病。

  “卢专家,我们村的穗粒多数都是空壳,您能不能帮我们看看,怎么回事?”6月20日上午,卢建新刚上班,就接到公安县章庄铺镇石门咀村村民的紧急电话。

  灾情就是命令!挂掉电话后,卢建新立刻和同事驱车前往。一到村庄,卢建新就直奔受灾最严重的田地调查,掰开稻穗详细查看生长情况。

  “这是极端气候条件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结合现场调查和各方资料分析,卢建新确定“病情”——早稻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正好赶上了持续低温,造成花粉败育,不能正常结实。

  针对灾情,卢建新和同事到周边地区实地查勘灾情,发现公安县章庄铺、孟家溪、章田寺等早稻主产乡镇不同程度发生灾害,早稻播种面积23.7万亩,受灾面积4.96万亩,占20.9%。

  沉重袭上卢建新的心头:农民靠种地吃饭,地里的收成没了,该怎么办?

  回到家里,卢建新辗转难眠,结合当前我市各地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受灾情况,连续几个夜晚挑灯夜战,完善修改《荆州市主要农作物主汛期科技抗灾预案》,为领导决策和科技抗灾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卢建新积极响应市农业局党组号召,投身到科技抗灾第一线,将《湖北省农业灾害应急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下发到受灾严重的各村、组、户及种植大户手中,为灾后恢复生产提供了科学解决方案。

  “我要让农业技术长在泥土里”。卢建新如是说。他与农民携手并肩,一双胶鞋,一身雨水,舍小家,不言累。近3年多来,他长期在农村基层奔波,培训农业生产骨干500余人次,服务农民2000余人次,使农业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传播。

  “那些结实的水稻总是低下高贵的头,而稗子则总是昂起漂浮的脑袋。”饱满而低调的水稻,犹如卢建新的真实写照。在他的心目中,农家小院就是他讲科技、传技术的课堂,田间地头就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