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勤廉楷模 > 身边的榜样
杨海波:群众把他镌刻在“心碑”
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 发布时间:2015-02-05

群众把他镌刻在“心碑”——追记石首市横沟市镇纪委副书记杨海波

  2012年10月28日,湖北省石首市横沟市镇,这个地处湘鄂边界的小镇没有了往日的喧嚣,萦绕着悲痛与凝重。当地群众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从四面八方赶来,为横沟市镇纪委副书记杨海波送行。尽管没有万人恸哭、挽幛如云的场景,但数千名群众自发地为一个人送行,其哀其痛,其悲其壮,在这个只有不到4万人口的小镇前所未有。群众围在杨海波的灵堂前,以悲痛和泪水寄托哀思……

  一名镇纪委副书记的追悼仪式,何以牵挂数千名群众的心?

  感动人们的,不仅是杨海波出色的业绩,更是他高尚的品德、人格的力量!

  “春蚕到死丝方尽”,他用忘我的工作,透支着自己的生命

  “工作是我的命根子,如果可以,我愿工作到终老。”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自2000年担任镇纪委副书记以来,杨海波便如老黄牛一般,在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

  “虽然他当年查过我,但今天我还是要来送他一程。”站在杨海波的遗像前,镇畜特站原站长刘某深深地鞠了一躬。2001年,杨海波受命调查刘某经济违纪案件。刘某和杨海波自小一起长大,两人关系好得跟亲兄弟似的。同乡劝杨海波:“你是案件的主办人,和刘某关系那么好,何不放他一马?”有些领导也为刘某说情:“他过去为镇里做了不少贡献,如今,他就要退休了,不要深查啦!”但杨海波并未被人情所羁绊,而是依纪依法彻查了此案。刘某因贪污公款3788元、收受贿赂500元,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2007年,杨海波在朱家渡村调查某案件时,意外发现该村电价要比其他村高出近一倍。杨海波敏锐地察觉到负责收取该村电费的镇农电站职工张某具有重大嫌疑。在向组织汇报后,杨海波主动请缨,调查该案。张某找到杨海波:“如果你对我网开一面,我一定给你好处;但如果你不识好歹,一定给你好看!”杨海波义正词严:“你侵犯了群众的利益,还如此猖狂,你的案子我查定了!”杨海波深入朱家渡村和镇农电站,仔细查阅账目,并走访朱家渡村数十户村民,查清了张某的违纪事实。

  “老杨一旦工作起来,就啥也不管不顾了。这些年,他身体一直不好,但只要组织有安排,他从不推辞。”杨海波的妻子哭着说。

  2006年,镇党委征求杨海波意见,想让他兼任信访干事,杨海波二话没说,欣然答应。镇街道居民宋某与陈某因土地纠纷,上访多年。杨海波与镇国土所相关人员曾十多次上门调解,均无功而返。今年6月7日,杨海波找到镇国土所所长王先文,准备再次到宋、陈两家做工作。在与王先文交谈中,杨海波感到一阵头晕目眩,差点晕倒。王先文关心问道:“身体是不是不舒服?”杨海波说:“可能是高血压的老毛病又犯了。”王先文劝道:“你去医院检查一下,我们抽时间再去吧。”说完,王先文就回所里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瞒着我自己去调解了。”王先文泪眼朦胧。“这么多年来,杨书记为了我们俩的事操碎了心。如果我们再执拗下去,怎么对得起他的在天之灵啊!”宋某哭道。如今,两位上访老户已经握手言和。

  12年里,杨海波共查处违纪违法案件60余件,接待来访群众400多人,解决处理信访问题300余件,多次获得全市纪检监察和信访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7年,杨海波当选全市优秀共产党员。

  “杨书记是累死的呀!50多岁的人,还像年轻人一样拼命工作,血压高也顾不上休息!”回想起杨海波出事前三天的情形,同事何璀未语泪先流。

  翻看杨海波的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项工作安排。10月23日至25日,杨海波生命的最后3天。23日,参加市政府组织的信访工作会议,到市信访局汇报两名重点上访对象的情况;24日,到市检察院、法院了解横沟市镇财政所3名党员干部违法案件的办理情况,向市纪委汇报近期工作……行程之紧,仿佛又让人看到了那个孜孜不倦、四处奔波的杨海波。杨海波本应于24日返回镇里,但考虑到其他同志到市里不方便,也为了给镇里节省点开支,25日,他主动向镇领导请示,到市环保局汇报熊家台生态村项目申报工作,直到下午4点多才回到镇里。然而,他就如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又急匆匆赶回单位上班。由于连日奔波,杨海波满脸倦容、脸色苍白,同事们劝他回家休息,但他执意要整理三天来的工作进展。谁知,一个小时后,杨海波便突发脑出血倒在了办公室里。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杨海波终究没有醒过来,年仅54岁。

  “位卑未敢忘忧民”,群众的冷暖是他永远的牵挂

  “我只是一个小干部,没啥大抱负,只希望辖区群众过得好些。”

  群众的眼泪很金贵,也很慷慨,就看是对谁。杨海波,一名仅仅享受副科级待遇的党员干部,时刻把群众的冷暖装在心间,群众就把泪洒给他,把心掏给他,用口为他铸碑。

  “杨书记是真心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官,为何不让我这个老头子替他死哩?!”杨海波去世后,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木然地站在杨海波的遗像前,撕心裂肺地哭喊。老人姓余,是镇小学的一位退休教师。2007年,因一时糊涂,余某参加了某邪教组织,日渐痴迷、不能自拔。经杨海波调查取证,镇党委开除了他的党籍。

  “按理说,我的党籍被开除后,杨书记已经没有义务理我这个糊涂人了,但他没有。”老人老泪纵横地说,“杨书记主动把我作为他的包保转化对象,经常到我家开导我,把我从泥潭里拉了出来。”如今,已经退休的余某,每天清晨都会拿着扫帚,把学校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余某说,他这是在回报杨海波的恩情。

  听闻杨海波去世的噩耗,他生前联系的溜口子村村民的心都碎了。指着平坦整洁、长达9公里的村级公路,溜口子村党支部书记刘立辉的声音有些颤抖:“这都是杨书记的功劳啊!”

  “天晴一把刀,下雨一把糟。”2009年前,溜口子村村民这样形容村里的道路。杨海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多方联系,杨海波为该村申请到了村级公路项目。资金存在巨大缺口,他又利用私人关系,多次前往重庆,向从溜口子村走出的企业家李某求援,争取到了130万元的公路建设款。2009年底,一条9公里长的村级公路竣工启用。

  2011年,石首遭遇大旱,溜口子村的旱情尤为严重。筑坝拦水!杨海波带领村班子成员在详细论证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为了早日将宽二十多米、长近千米的水渠疏通,杨海波带头跳入齐腰深的水中,一干就是大半天,上岸时,双脚都已站立不稳。眼看水渠即将竣工,杨海波却患上了感冒,但他轻伤不下火线,仍然带头苦干。村干部劝他回镇里休息,杨海波坚定地说:“水渠还未疏通,旱情仍得不到缓解,我怎能临阵脱逃呢?”“最后那几天,杨书记明显有些不适,但无论我们怎么劝,他就是不休息。直到水渠完工,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到镇卫生院输液。”一位农家汉子硬是半分钟没说话,生生把将要流出的泪水憋了回去。

  “来路短,去路长啊,愿杨书记一路走好。” 溜口子村村民王志华还未开口,便已泣不成声。2011年,王志华想搞特种养殖,但因缺少技术和资金,一筹莫展。杨海波获悉后,立即伸出援手。按照当地银行的规定,搞特种养殖贷款至少需要两名公职人员的担保,杨海波便瞒着妻子,以他们夫妻二人的名义作了担保。10万元贷款到位后,杨海波又请来水产专家,指导王志华搞桂花鱼养殖。当年,王志华就喜获丰收,纯收入达到17万元。王志华富了,他没有忘记杨海波。“我曾经给杨书记送钱送物以表心意,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王志华哽咽道,“我能感受到,在杨书记眼里,我富裕了比他自己富裕了更能让他高兴,这么一个大好人,老天怎么就这么不公平啊!”

  “我娘死的时候,我都没跪这么久,磕这么多头。”在杨海波的追悼会上,溜口子村村民廖大红夫妇长跪不起。均为残疾人的廖大红夫妇曾经挤住在一间挡不住风雨的破土坯房里。第一次到他们家走访,杨海波只一眼便控制不住内心的酸楚。杨海波迅速转身,偷偷抹去眼泪。回去后,杨海波立即向镇、市有关部门反映,帮助廖大红夫妇申请危房改造指标。之后,杨海波又多方协调廖大红夫妇的亲属,筹措资金10余万元。2010年,廖大红夫妇住进了新房子。“要不是杨书记,我们夫妻俩还在旧房子里喝西北风呢!”廖大红的妻子哭着说。

  群众的泪如雨一般飘洒——大德无碑,大道无形,杨海波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就把他刻上“心碑”!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克俭于己是他一生的追求

  “虽说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但能省则省。”

  杨海波的妻子是镇小学的教师,儿子、儿媳在上海工作,家里虽然算不上富裕,但也衣食无忧。但杨海波的“抠”,却是出了名的。

  杨海波去世后,帮他整理衣物的同事的心颤抖了。“我们知道他抠,但怎么也没想到他的内裤全是补丁啊!”杨海波的一名同事哭着说。据杨海波的同事描述,他穿的衣服,很少有超过200元一件的。2011年,杨海波去北京见亲家,捡最便宜的西服,买了一套。临走时,一位同事看到他寒酸的行头,突发感慨:“杨书记,我要是北京市的环卫工人,一定把你清扫出去。你这身皱巴巴的衣服,太丢首都人的面子了。”受到调侃的杨海波只是微微一笑。杨海波哭成泪人的妻子说:“老杨就是这么过日子的,劝他,他也不听。”

  在杨海波家院子的角落里,摆放着一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杨海波的妻子说,那是陪伴杨海波20多年的交通工具,她曾多次劝丈夫换一辆,但杨海波舍不得花钱。

  杨海波对自家的钱抠门,对公家的钱更是精打细算。2008年,镇里准备给杨海波配一台电脑,杨海波却笑呵呵说:“仓库里那台旧电脑没人用,怪孤独的,以后它就跟我了。”一直到他去世,那台旧电脑一直摆在他的办公桌上。

  “杨海波总是想着法子给镇里省钱,无论吃什么样的苦,受什么样的委屈,他从不计较。”提起自己的老同事,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正良眼眶湿润,几度落泪。

  2004年,杨海波去武汉出差,住的是小旅馆,吃的是盒饭,来回三天,他只报了300元的差旅费。为了不让“老实人”吃亏,镇党委决定给他500元补助,但杨海波硬是只留了300元报销款。2012年,杨海波到市里开会,镇领导知道他抠门,便一再嘱咐他在开会地点附近找家好点的地方住宿,杨海波口头答应,却在偏僻的地段找了家几十元一晚的小旅馆。第二天,为了节省打车的钱,他又提前起床,步行数公里赶到会场。

  杨海波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不期望有所得,不在乎有所失。”秉持这样的执着,杨海波燃尽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留给人们的,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情怀与可入云端的凛然正气。